1月26日早晨,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赣州工务段探伤班班长李泽辉扛着百斤重的仪器,带班对赣州站场进行铁路钢轨常规探伤检查,给钢轨做“B超”。为保持各岗位的联络和安全作业的需要,作业人员携带天翼对讲机、巡线定位手机、GSM手持机全副武装开始上线检测。
李泽辉在铁道线上工作25年,巡线总里程达8.3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两圈,软底胶鞋穿破了150双。
“今天我们主要作业项目为京九线上下行K1856+263M-K1858+634M常规钢轨探伤检测”,经防护员确认京九线上、下行均无来车,4名钢轨“B超”医生迅速将两台探伤仪同时架上两侧铁轨,调整好数据后,探伤仪不时传来嘀嘀声。
“行医”多年的李泽辉练成“定睛查波”和“听音辨伤”的绝技,通过钢轨超声波探伤仪9个通道发出的4种音色相同、音调高低各异的声音,他能准确辨别出钢轨顶面擦伤、接缝处裂纹、接头处螺孔裂纹等故障。
钢轨超声波探伤仪的9个通道分别对应着4种不同的颜色,如果现场发现伤损,屏幕上就会显示与正常波形异样或偏离正常显示区域的波线,这些波形细小,受到屏幕上不同通道4种颜色的干扰,很容易被漏掉。且钢轨重伤以及核伤波形往往一闪而过,在仪器屏幕上仅停留半秒,有时眨一下眼睛,就会漏检一个重要伤损。
李泽辉常常瞪大眼睛盯着屏幕,遇到异常波形时,往往一眼就能捕捉到。为了练就“定睛查波”的本领,他一有空就坐到镜子前苦练“眼功”,对着镜子一盯就是两小时,常常练得眼睛酸胀,泪流不止。
夏天烈日当头,钢轨烫手,李泽辉就得戴上手套复核隐患;冬天寒风刺骨,由于得一刻不停地监听仪器发出的声音,即使再冷他也不能带耳罩,有时双手被冻得失去知觉,连仪器都拿不住。
“特别是站在几十米的高架桥上进行钢轨探伤时,铁路两边无任何遮挡,寒风吹过来,即使是穿两条棉裤都感觉自己被冻透了”。李泽辉指了指自己的耳朵说,每年这个时候耳朵就生冻疮,双手也开始皲裂脱皮,一直要到天暖才能痊愈。
为了让超声波能更好地感应到钢轨,根据钢轨探伤工操作规程规定,探伤速度不能超过时速3公里,李泽辉和班组同事每天至少要完成8公里的钢轨常规检测。遇到道岔、轨面鱼鳞纹、掉块、侧磨严重等地段还会进一步放慢速度仔细检查。
平日里京九线上往来列车150余趟,上线检测时为了避让火车,李泽辉和工友们每天得将百斤重的探伤仪抬上抬下80余次,今年春运增开列车60余趟,抬上抬下的次数就得额外增加40余次。
探伤小车是单边轮缘车,在平直线路上推行不觉得累,但在坡道上、曲线上推,既要保持小车平衡,又要时刻观察探伤波形是否发生变化,脚下若是再踩到堆得高且陡的石砟,石砟一松塌,人就会不自觉地往下滑。多年来,为了保护探伤车不受损,每次作业总有人会摔伤。
“我们有时还得到铁路区间相对偏僻的地段进行检测,铁路路基一般都较高,一碰到下雨天,路不好走,车又过不去,我们班组7人就得沿着四五十度的大坡,轮流抬着两台百余斤的探伤设备步行近1小时。”李泽辉说。
2006年4月,因接管新线赣瑞龙铁路的需要,李泽辉被抽调到于都至瑞金区段进行钢轨探伤作业。待他完成工作任务回家后,才知道自己5岁的儿子已发烧到40摄氏度。
“滴滴滴……”中午11时,李泽辉手执的钢轨探伤仪发出持续报警声。他立即察看异样波形,并会同工长杨金国一同复核伤损情况。经联合会诊,两人判定轨头裂纹,深度9毫米,重伤。向段调度汇报检测情况后,李泽辉要求线路工区立即对此处重伤钢轨进行加固处理,并利用晚上的“天窗点”及时进行更换。
在25年的钢轨探伤生涯中,李泽辉总计发现各类钢轨伤损病害1200余处,且从未出过一次漏检和失误。
“人总是要有点追求,干一行爱一行,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李泽辉告诉记者,马上迎来春节,看着一列列火车载着旅客顺利通过自己检测的区段平安到家,他很欣慰。(陈卓琼)